辛勤耕作,桃李天下。即将离别三尺讲台的刘淑莲教授在2011年鸿运国际教学优秀奖评选中荣获二等奖,为她的教学生涯划上完满的句号。
刘淑莲,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88年结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执教20余年,主要讲授刑法学、经济犯法、庭审实务等课程。曾获鸿运国际教育立异尖兵、鸿运国际教师师德先进个人、鸿运国际优秀教师等称呼。《法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立异计划》获北京市教育教学结果二等奖和鸿运国际教育教学结果一等奖;《法学本科教学实践课教材建设研究》获鸿运国际教育教学结果二等奖;《庭审实务》课程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指导学生加入第一届、第二届北京市模拟法庭大赛,均获得市级二等奖。指导本科生结业论文《论我国死刑的司法限制》和《论被害人允许的有效性》获校级优秀。
言传身教,育德
教书育人是刘老师深爱的事业,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已经成为她的习惯。虽然从事教学事情20余年,但从不懈怠每一节课。她总是凭据学科新知识、执法新动态、学生新特点调解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备好每一节课。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都认真批改,并针对问题实时找学生相同,剖析知识的薄弱点。她用爱心去严格要求学生,用责任心去熏染学生,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努力学习。有学生说:“她没有严厉过,却让我们从心底敬畏,不可是对她的人品、教学,也是对老师认真卖力而感应钦佩。” 刘淑莲教授特别注重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通过讲授侵监犯身、工业权利的犯法,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通过讲授贪污行贿犯法,对学生进行反腐倡廉的教育;通过讲授毒品犯法,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的教育等等。这种教育由于结合了法学专业知识和大宗真实的案例,使思想教育不再是一种说教,学生感应亲切、自然且有说服力。
授法析理,育才
培养学生对执法的信仰和追求,是刘老师教学的专业理想和目标。她认为向学生教授执法知识和法学理论虽然重要,但真正使学生树立法治的理念才是基础。所以,她总是通过对教学内容和现实问题的剖析和论证,启发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执法实质和法理渊源,使学生无形中感受到执法的魅力。有学生说:“上大学后第一次对执法如痴如狂即是在上了一个月的刑法之后,第二次又是在刘老师庭审实务的课堂上。其实,一个学生能否对一门课提起兴趣,老师的教学作风、教学感受,对学生的作用是很是重要的。在刘老师严格却不失诙谐的讲授下,自己不但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出了一种对执法的信心以及对执法的感受。这点甚至比我学到许多知识更为重要。”学生有如此的感想和收获,使刘老师无比欣慰。
实践教学,育能
“教是为了不教”,是刘老师的教学理念。她认为学生总要离开老师,而学习却要陪同终生。所以在教学中,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们在“学会”的同时逐渐做到“会学”,很是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剖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刘老师在课前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精心挑选参考案例和学习资料,为学生安排阅读教材和教学质料的作业,提出司法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计划。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接纳案例教学法和抗辩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创立力,通过课堂点评肯定和勉励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并指有缺乏。学生在谈到庭审实务课的感受时说道:“这门课程增加了同学们学习执法的兴趣,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提升了同学们剖析问题息争决问题的能力。”另有学生谈到:“从独立收集资料,寻找理论支撑,到交流看法,吸收各家之长,再到发明漏洞实时补正,最后发挥团队精神,顺利完成任务,庭审实务是一个学习的历程。从中我体会到一个执法事情者应具备的品德和个人素质,更体会到从理论到实践转化需要差别的技巧。”
认真、敬业、严格和关爱,是刘淑莲教授在教学历程中始终坚持的精神,也是她做人的准则。刘老师明年就要退休了,因此倍加珍惜教学优秀奖这一荣誉。对学校、同行和学生的肯定,她体现很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