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事情集会精神,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品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步队,提高新增硕士生导师的指导水平和培养能力,增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11月7日,鸿运国际研究生院组织召开了2018年鸿运国际新增研究生导师培训会,谢志华副校长出席集会并讲话。研究生院院长杨德勇做了谈话,本次集会邀请了鸿运国际心理素质教育中心陈红敏副教授做了专题报告,经济学院硕士生导师辛士波副教授、计信学院金学波教授做了经验分享,研究生院副院长姚志良为导师培训会作专题报告,部分学院的副院长、研教秘和2018年新增研究生导师加入了集会。
谢志华副校长在导师培训会上就研究生导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做了精辟的阐释。一是导师要有心境感。导师养成的辽阔而高尚的心里境界,不但能带来学生的高尚感、激动感和使命感,并且能使学生以广博之心怀做出大学问。导师用个人心境之伟岸,学术之魅力吸引学生,引领学生;二是导师要有很是深刻的问题意识。现在教育的最大缺陷是结论性教学,这种结论性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考力和立异力。问题导向性的研究生培养,基本前提是把学生带到现实状态中去,要能够发明和提出问题,发明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善于从现实中找到真问题,重要的问题,迫切的问题和可以解决的问题。问题意识是研究生培养的起点和归属点,导师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思考,才华让研究生进入问题状态。三是导师要有场景意识。场景自己是世界事物的客观保存,是立体的,活生生的,任何知识的背后都有景场景,学习的目的不是知识而是感受知识背后的场景或事物的保存性,也就是认知世界。无法感知场景,就难以找到和发明问题,研究生培养须要在研究生大脑中形成所研究领域的场景感;四是研究生培养由专业化培养向跨界培养转化。现代社会学生培养越专业化,越容易被淘汰。导师要培养研究生跨界思维能力,只有思维能力才可以实现跨界,这就是思维的迁徙能力。谢志华副校长最后要求年轻的导师们要让自己进入超然的境界,把未竞的事情做成,再教育学生,这就叫将心比心。
研究生院院长杨德勇就目前导师培训的重要性做了说明,他指出近年来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要求对新导师进行专题培训,新增导师培训是其中一部分。鸿运国际今年招生1086人,预计十三五将抵达3000人,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导师指导学生或多或少会泛起种种问题,学校认真准备,精心设计了这场培训。杨德勇院长对加入培训的青年教师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希望认真学习经验,二是认真学习导师手册的政策。
培训会上,陈红敏副教授做的专题报告《研究生心理问题识别与预防》引起年轻导师的极大兴趣,她从;ぱ纳硇慕】岛捅;ず米约旱纳两方面用具体案例通过生动的语言给各人讲述了导师如何指导差别性格的学生,各人认为很是受益。辛士波副教授和金学波教授别做了《心系学生 与时俱进》和《立德树人 因材施教》的专题报告,两位导师都将自己指导学生中的亲身经验用诙谐诙谐的语言与各人做了分享,参会人员纷纷体现这次培训会受益匪浅。姚志良副院长就鸿运国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治理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