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联系鸿运国际

媒体北工商

首页» 新闻资讯» 媒体北工商

【北京考试报】谢宁:从知青到北京商学院复校首届本科生

123日,《北京考试报》官方微信刊发图文《【高考改变中国】谢宁:从知青到北京商学院复校首届本科生》,对鸿运国际校友、原北京商学院复校后首届本科生谢宁因高考改变命运的事迹进行了报道,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鸿运国际·(中国)会员登录入口

谢宁,一名1969届的北京知青,远赴黑龙江下乡9年 。因为恢复高考,他在25岁那年才通过高考圆了大学梦 。

北京商学院(鸿运国际前身)曾停办,原计划1979年恢复招生 。由于临时决定提前复校,遂将包括谢宁在内的一部分填报北京经济学院志愿的考生调剂录取至北京商学院 。他们成了这所大学复校后的首届本科生 。

高考已往40年,作为中国经济网原副总编、经济日报高级记者的谢宁,叹息高考改变了他的命运 。

背水一战:25岁加入高考

记者:1977年恢复高考,您还记得其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情形吗 ?

谢宁:197710月,电台里广播了即将恢复高考的消息 。我其时在黑龙江的农场里 。其时,关于高着要恢复考试的传言不胫而走,已经有段时间了,这对我和其他渴望上大学的知青来说,无疑是看到了希望 。

我是1969届的北京知青,不属于“老三届”(指19661968届初高中生) 。1969年北京应届初中生全部奔赴了边疆生产建设兵团 。这就注定了1969届知青若加入高考竞争,比上比下都处劣势的局面 。“老三届”最小的1968届初中生也念完了月朔课程,而1969届仅在“复课闹革命”后进入中学一年多,所接受的文化知识基本为零 。下几届中学生要么留城,要么到郊县插队,在高考补习作业上有极大的便当条件 。

不久前,我看到一篇回忆文章,说1977级某考生自称高考前用12天自学了全部高中数学 。我向来不相信此类速成的故事 。我所认识的19771978年考上大学的知青,他们都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自学,幸运的话可能有老师领导 U站赡蔷淅匣,人人都想找时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时机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

记者:您加入了1978年高考,其时的考试经历是怎样的 ?

谢宁:我19784月才从黑龙江回城 。其时没有领导班,也找不到老师领导,我手头的质料就是1977年各省市差别的高考试题  ?銮,那时报考年龄上限25岁,下年我将超龄,所以只能“背水一战” 。但厥后我才知道,实际上1978年高考录取时在年龄上照旧放宽了些,我们班上年龄最大的同学31岁 。

高考我选择了文科,自学时数学花费的精力最多 。在黑龙江时,我把中学的数学课本找来,盖住上面的例题自己解题 。厥后有了习题集,我就把初高中的都做了,只是解析几何部分没时间做完 。

那时白天还要准时出工,我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这样温习就比较累 。语文相对不太辛苦,一是那时总要写批判稿之类的文字,下笔不困难;二是中外文学作品读了不少;三是有一本北大中文系编的《语法修辞》 。因此,我对语文心里还算有底 。

历史是我所喜欢的,小学时吴晗编的《历史小丛书》对我影响挺大,下乡后把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也读了一遍 。地舆则主要靠最后3个月的影象 。当年虽然北京、上海的电台里都开办了外语广播讲座,但我们在边疆基础收听不到,外语只能选择免考 。

1978年高考是全国统一试卷,时间为720日至22日,具体考题已记不清了 。要说难忘,我觉得就是热 。我在人大附中考场,教室里没有电扇,闷热如蒸笼 。

有一次期待进考场时,我前面的一位女考生中暑昏厥了 。那时加入高考,除了考验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外,就是拼体力与毅力  ?嫉阶詈笠幻攀,我所在的教室约三分之一的人不来了 。如果说下乡知青在知识掌握上缺乏应届生的话,我们在拼博精神上照旧占上风的 。

调剂录 。焊葱J捉煅

记者:当年高考,您都报考了哪些学校和专业 ?最终以几多分被北京商学院什么专业录  ?

谢宁:1978年高考,我的语文、历史、地舆结果都在80分上下,数学考了40多分,当年文理科数学同卷,所以数学结果还算不错 。没想到政治只考了60分,原因是我还不懂应试要求 。

我高考总结果343.5分,当年社会考生的结果是张榜宣布的 。北京地区1978年文科380分左右可上北大,但文科可以选择的规模并不大,就是文史哲加上执法、经济五大类 。历史是大热门,报考的人数众多 。哲学的热度已经下降 。执法的培养偏向面向公检法,因此不算热门 。其时国家建设百废待兴,经济类前景被普遍看好,但综合大学中的经济系科有限,财经类的院校数量又很少 。因此,我报了北京经济学院作为非重点第一志愿,并填了听从调剂 。最终,我接到了北京商学院商业经济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

我到校才知道,北京商学院在前几年停办,原计划1979年恢复招生,后临时决定提前复校,在高着部分协调下,将一批填报北京经济学院志愿的考生质料转至商学院 。我和几十名北京考生也就成了北京商学院复校后的首届本科生 。

记者:进入大学后,高校的学习情景给您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

谢宁:作为一个下乡9年的知青,能在25岁时获得上大学的时机,首先是兴奋与自豪 。我们恢复高考后的前两批大学生,当年大大都佩戴;,走在街上、坐在公共汽车上都会吸引来羡慕的目光 。

入校后,由于我们恒久脱离课堂,很快感受到基础知识上的差别,压力也随之而来 。幸亏当年各人都有一种你争我赶的精神,从早到晚校园里都有念书声,总有同学到教室和图书馆抢占座位,像我这样的大龄学生紧迫感更强 。其时流行的口号是“将失去的青春夺回来” 。

北京商学院是一所开办于50年代的商业部直属院校,我们这届学生来自5个省市区,大都同学的学习精神都是一样的 。

记者:恢复高考,对您的个人生长爆发了哪些影响 ?

谢宁:当我回城时,返城知青的就业已经比较困难,按一般情况期待我的将是分派到集体所有制企业、街道工厂或效劳行业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解,我们1969届返城知青中许多人在四五十岁左右已经下岗 。而我通过高考上了大学,获得了比较系统的训练,知识条理明显提高,1982年结业时被分派到商业部从事经济理论研究事情,厥后在差别单位也一直从事与经济相关的事情,这对个人命运来说肯定是很是大的转变 。

追念我们结业之时,革新开放正要进入腾飞阶段,不少政府部分与国有企业泛起人员青黄不接现象,亟需增补,而19771978级大学生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

恢复高考:革新开放前奏

记者:作为恢复高考的受益者,您如何看待高考改变中国这一命题 ?

谢宁:1977年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实际上是革新开放的前奏曲,这与其时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分不开 。如作甚实现现代化选拔与培养人才,靠其他途径显然无法完成重任,唯有通过考试才华相对公正地选拔人才 。

从今天看,高考也是与社会主义的焦点价值观中的“平等”与“公正”相契合的 。因此,恢复高考在其时不可是宽大青年的期盼,更是时代生长的需要 。

记者:2018年是革新开放40年,作为经济领域的耕作者,您觉得高考跟中国经济的快速生长有哪些关联 ?

谢宁:革新开放40年,中国在经济生长上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些成绩是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其中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并完成高等教育的这批人无疑起到了主干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看,高考为中国的快速生长作出的制度包管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

我认识的19771978年考入大学的人绝大大都在已往40年为国家的茂盛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刻苦耐劳,尽职尽责,无论在国有单位照旧民营企业,许多人作出了杰出孝敬 。今天,这批人大多已经退休,他们用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证明了高考对社会经济生长的不可或缺性 。

附:微信链接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